安全生产视频网

安全生产视频教育
高清完整安全视频请下载观看

应急管理体系之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1
在线下载列表
下载帮助  会员免费下载

关键词:应急管理

时长:1:00:09    视频格式:mp4    更新日期:2024-09-21

应急管理体系之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简介:

《应急管理体系之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深入解析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其中的法治原则和应急预案的强制执行。通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应急管理的五个主要方面: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以及法律责任。着重讨论了生产经营单位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职责,包括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从业人员的义务。同时,强调了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构建应急救援体系中的职责。 针对高危行业,提出了必须制定与政府衔接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的要求,违反者将面临罚款甚至停产停业的处罚。2019年实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为应急管理部门和全行业领域提供了法律框架和规范指引。此次讨论突出了应急准备在应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包括组织、物资、技能和精神准备的重要性。通过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应急管理职责,强化了应急处置措施,并优化了预案编制和演练过程。此外,制定了全面的应急救援制度和服务体系,包括救援队伍管理、物资配备和能力提升等方面,旨在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救援效率。这些措施共同构成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律支撑,旨在增强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视频脑图

         

内容要点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是“一案三制”,其中“一制”即法治,强调确保应急预案的强制性,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法治保障。  

 

本讲将解读哪些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中关于应急管理的要求有哪些?  

本讲将重点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及其相关条例,特别是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和2019年应急管理部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并对部分部门规章和标准内容进行讲解。安全生产法第88号令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21条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七项法定职责之一——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此外,第25条还规定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两项职责,即组织或参与拟定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或参与应急救援训练和演练。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框架和实施情况如何?  

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设置了七个章节,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此法全面规范了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从业人员在应急管理方面应具备哪些素质要求?  

从业人员需要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如实告知从业人员这些信息,同时赋予从业人员了解应急措施的权利,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的义务。  

 

政府层面如何推动应急能力建设?  

根据安全生产法,国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国务院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通过推行网上安全信息采集、监管监测预警等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如何构建应急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构建应急体系,按照第80条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建立应急救援体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景区等应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同时协助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按照授权依法履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职责。  

 

企业如何制定与政府衔接的应急预案?  

根据第81条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确保与所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此外,第82条针对五大高危行业企业,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组织,规模小的企业也要有兼职应急救援人员。  

 

何时及如何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第85条的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人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未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或未定期组织演练的处罚措施是什么?  

根据第97条,对于未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或未定期组织演练的企业和个人,将处以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10万至20万元罚款,同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万至5万元罚款。  

 

生产安全事故条例在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中的意义是什么?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的发布标志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应急管理法治领域的空白,强化了应急准备在应急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为应急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及全行业领域提供了基本法律遵循,推动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为什么说应急准备水平的检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应急处置和救援?  

因为应急准备是否充足、有效,直接关系到战时能否顺利进行救援。通过应急处置和救援的过程,可以最直接地检验出应急准备水平。条例立法定位上,强调平时需要牵引应急准备并规范应急救援,其目的在于通过实施条例推动树立宁可千日无事故,不可一日无准备的思想,将应急准备作为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条例中明确了哪些应急准备的主要任务?  

应急准备的主要任务包括预案演练、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能力建设、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值班值守等。具体来说,要准备应急演练预案,确保救援队伍具备相应的应急能力,物资充足且分布合理,同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值班值守机制。  

 

条例是如何明确各方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中的责任与职责定位的?  

条例在总则中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生产经营单位负责、分级分类管理、整体协调联动、属地管理为主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事故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并对各级政府、事故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在应急处置救援中的责任、应当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此外,条例还规定了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和定位,为实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局面提供了法治保障。  

 

条例是如何解决长期以来事故应急工作中无法可依的问题的?  

条例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规范,明确了各级应急管理职责定位,强化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责任,细化了应急处置措施,并优化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制度。通过确立具体的法律依据和规范操作流程,条例切实解决了长期以来事故应急工作中存在的无法可依问题,为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如何通过完善的制度规定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在第二点“完善制度规定”中,强调了强化应急救援制度的建设。《总条例》明确规定了关于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物资配备、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制度,并要求及时总结与改进应急处置经验和教训,以此提高事故救灾能力和应急处置效率。此外,还提出了建立救援社会化服务制度,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法治基础和社会化进程。  

 

创新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哪些关键内容?  

第三个关键内容为“创新的保障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设立了总指挥制度。该制度规定现场指挥部实行总指挥负责制,要求做到统一有序高效运作,并赋予有关人民政府决定应急预案终止的权限。同时,坚持违法必究的原则,加强执法力度。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责任有哪些核心要求?为什么说应急演练制度对于提升应急救援效能至关重要?  

第四个内容聚焦于“工作责任”,特别是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事故应急工作中的责任。其特点是特别重视应急救援准备环节,贯彻了“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公共应急力量理念。该责任明确指出了预案制度、定期演练制度、应急值班制度及第一时间响应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强调必须严格执行信息化建设,以支撑和保障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第六个重点内容详述了应急演练制度的重要性,指出应急演练不仅是确保及时科学有效处置应急事件的关键步骤,而且还能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修订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实际效用得到充分发挥。条例明确规定高危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单位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演练,并且相关部门要进行抽查考核,不合格的必须整改。这一系列严格细致的规定旨在推动应急演练制度的有效实施。  

 

应急救援预案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第五点中,应急救援预案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为它被视为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条例规定根据可能发生事故的特点、危害及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来编制有效的预案。同时,应急预案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需及时修订。此外,预案还需要进行备案并向社会公布,以确保所有涉及主体对其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操作准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