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视频网

安全生产视频教育
高清完整安全视频请下载观看

有限空间安全知识培训视频

1
在线下载列表
下载帮助  会员免费下载

关键词:有限空间

时长:1:28:29    视频格式:mp4    更新日期:2025-01-05

有限空间安全知识培训视频》强调了有限空间高风险性和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回顾2021年北京市及全国范围内的事故案例,包括中毒窒息等,共计导致248人遇难,突显了事故的严重性。特别指出四川省的重大中毒事故,分析了事故规律和主要风险。教授强调了宣传教育、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完善及应急措施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有限空间的定义、作业程序和安全要求,包括实行作业审批、先通风检测后作业、配备防护装备、设置警示标志、加强教育培训和制定应急预案等。最后,提出了有限空间作业和救援的“十个不准,十个必须”原则,旨在确保作业安全。  

视频脑图

         

内容要点

2021年北京市发生了几起有限空间事故,并简要描述一下这些事故的情况?  

2021年北京市相继发生了三起有限空间事故。8月21日,在大清黄村镇南水北调工程中,北京清河水利建设集团进行阀井抽水检修时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导致两人死亡。11月16日,环卫集团的一起有限空间事故造成两死一伤。7月3日,燃气集团在朝阳门广渠门外大街富力城南侧的中低压闸井中发生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造成三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35万。  

 

全国范围内2016年至2021年的有限空间事故情况如何?  

根据应急管理部数据库统计,在2016年至2021年的7月15日期间,全国工贸行业共发生了66起有限空间事故,共造成248人死亡。其中,2017年和2018年的较大事故占当年工贸行业较大事故总数的50%以上。  

 

有限空间事故有哪些规律?  

结合北京市劳保所近十年的数据分析,有限空间事故集中在夏季,这十年中7月、8月和9月的事故占了总数的约60%。主要原因包括高温利于有毒有害气体生成挥发,有限空间内湿度大不利于气体扩散;雨水多导致地下空间积水潮湿利于微生物滋生,生成有毒有害气体;以及一线作业人员因炎热可能不愿佩戴防护设备。此外,事故多发生在人口稠密、市政管线集中的城区,如朝阳、海淀等地。  

 

有限空间事故的发生与作业类型、空间类型和直接原因有何关联?  

从作业类型上看,10起事故发生在清理作业过程中,而各类施工作业占9起;从空间类型来看,22起事故发生在地下空间区域,如污水井、化粪池等。在事故原因方面,全部26起事故都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如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导致,特别是作业前未对有限空间进行检测通风操作的情况最为突出。  

 

有限空间作业的概念是什么?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和要求是什么?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进出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且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的非固定工作场所。其主要特点是空间有限、进出受限,并具有临时性、自然通风不良、易积聚有毒有害物质和缺氧的风险。有限空间作业是一种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严谨工作程序的危险作业,作业人员需具备较强的操作经验和正确使用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的能力,并接受过事故应急培训。同时,有限空间作业不是独立作业,而是确保人员能在特定场所开展安全作业的前提,属于环境危险特种作业,对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  

 

有限空间作业主要涵盖哪些领域?缺氧是如何导致有限空间作业发生事故的?  

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包括施工安装、维修保养、清理巡查等,具体涉及地下有限空间(如人防、人工挖孔、消防池、电力井、发酵池等)、地上有限空间(如高位水箱)以及密闭设备(如储槽、储罐、烟道、锅炉、密闭舱等)。施工中的典型例子包括锅炉安装与年检、人工挖孔桩作业、泵站内部结构的有限空间作业等。缺氧是由于有限空间长期关闭、化学反应消耗氧气或多人作业使得氧气含量降低而引发的风险。例如,在一次顶管作业中,因井盖封闭导致内部缺氧,作业人员下去后因吸入低氧环境而丧生。  

 

在有限空间作业中,常见的有毒窒息气体有哪些?  

常见的有毒窒息气体包括硫化氢,其高浓度可造成电击式死亡;此外,还有磷化氢等有毒气体,也曾发生过因中毒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  

 

有限空间作业有哪些典型的风险点?有限空间作业中燃爆风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有限空间作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作业环境的复杂性、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尤其是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的严重性。其中,典型的风险有缺氧、燃爆、中毒等。例如,长期封闭可能导致缺氧;化学反应产生的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如甲烷、水蒸气也会降低氧含量;多人作业时由于消耗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可能导致氧气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事故。燃爆风险主要来源于作业环境中的可燃物质,如甲烷(沼气)等。施工过程中,如管线施工时,由于甲烷气体泄漏积聚,在开井盖操作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风险分级依据是什么?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风险分级主要依据气体检测仪检测的结果。一级环境是指氧含量不合格(小于19.5%或大于23.5%),或可燃气体和蒸汽浓度大于爆炸下限的10%,或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对于一级环境,按照北京市地标规定是禁止作业的。二级和三级环境则相对安全,允许作业,但具体标准需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来判定。  

 

首先氧含量合格是什么标准?  

氧含量合格是一个前提条件,只要氧含量不合格,就直接判定为一级环境,无需考虑其他因素。具体标准是氧含量必须达标。  

 

四级作业环境的标准是什么?二级作业环境的定义及特点是什么?  

四级作业环境是指氧含量合格,同时存在可燃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5%且小于爆炸下限10%,以及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大于国家卫生标准30%的情况,并且在作业过程中易发生缺氧现象,如热力井、燃气井等作业场景。二级作业环境同样要求氧含量合格,其特点是可燃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5%但小于爆炸下限10%,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大于国家卫生标准30%但小于国家卫生标准,且可能存在突然升高风险,如污水井、化粪池等。此类作业环境需要采取通风措施,并佩戴相应的呼吸防护装具进行作业。  

 

三级作业环境的条件是什么?一级作业环境有哪些特征,为何禁止作业?  

三级作业环境需要氧含量合格,且可燃气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5%,有毒有害气体含量不大于国家卫生标准30%,同时要求作业过程中气体蒸汽浓度保持稳定。满足这四条标准之一即可认定为三级环境,大部分建筑施工领域(约90%以上)的作业环境属于三级环境,可以直接进行作业。一级作业环境中只要出现氧含量不合格、可燃气体浓度超标、有毒有害气体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30%中的任何一条标准,就禁止进行作业。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以防止发生窒息、燃爆或中毒等危险情况。  

 

有限空间作业的分级管控基础是什么?  

有限空间作业的分级管控基础是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环境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进行分级,并据此制定不同的作业要求和管控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有哪些预防措施?  

预防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主要措施包括宣传教育提高人员意识、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以及科学施救。同时,通过消除、降低、隔离、监控、防护等技术手段控制作业风险。  

 

有哪些标准文件可用于指导有限空间作业?  

可供参考的标准文件包括国标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GB12942)、密闭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国家卫生标准)、城镇排水管线维护安全技术规程以及北京市地标DB11/852等。此外,还有应急管理部发布的相关法规和规定,如59号令《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及配套的安全指导手册等。  

 

在有限空间作业中,为什么再次进入时进行检测至关重要?作业环境级别判定及采取措施是怎样的?  

再次进入时,作业环境可能会因施工过程中的变化(如水进入管线导致有害气体产生)而发生变化,因此再次检测能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避免因环境变化引发的中毒事故。在作业前需要对初始环境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通风、清除、置换、隔离等措施改善作业环境。特别是当人员进入前,必须进行一次检测以确保安全。  

 

对于有限空间中的通风要求是什么?  

有限空间的通风要求是送风而非排风,即通过风机将清洁空气直接送到作业人员的呼吸带,实现近送远排,保证作业人员持续得到新鲜空气供给。  

 

使用通风设备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需要注意通风设备的方向,避免出现排风现象,例如曾发生过的将送风设备当作排风设备使用,导致有毒有害气体被吸入作业区造成人员中毒事故。  

 

个人防护装备中呼吸器的选择有何讲究?  

优先选择正压式送风长管呼吸器,尽量避免使用过滤式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在氧含量合格、无饱和吸附性限制且适应潮湿环境时才可选用,但在地下有限空间作业时,正压式送风长管呼吸器更为合适。  

 

有限空间作业的基本流程包含哪些步骤?  

作业流程包括作业准备审批、现场封闭、交底、通风、评估分级、检测、持续监护及个体防护等环节,并根据作业环境等级采取相应措施。  

 

气体监测在有限空间作业中的重要性及设备使用要求是什么?  

气体监测是现场管理的核心,涉及配备至少两台不同类型的气体检测仪,一台泵吸式用于监护人员在外掌握内部环境,另一台扩散式供作业人员随身佩戴,实时感知并预警有限空间内的气体变化。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中还应注意哪些方面?  

管理方面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审批制度、发包管理(确保承包方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现场照明、应急装备、应急撤离以及明确相关人员职责等。  

 

有限项目部如何进行有限空间作业的管理?有限空间作业中的气体检测仪使用存在哪些问题?  

有限项目部需首先有效识别有限空间,并建立管理台账,包括识别项目部内所有有限空间的位置、数量等信息。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实施审批,并确保作业人员接受有限空间知识培训和应急处置培训。同时,项目部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应急设备,并按照北京市地标要求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此外,还需定期进行有限空间应急预案的演练,以防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检查中发现,施工单位使用的气体检测仪单位通常为PPM,而非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毫克每立方米。例如,硫化氢国家卫生标准为10毫克每立方米,但在检测仪中可能被设定为7PPM或更低的报警值,导致低报时就已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同样,一氧化碳国家卫生标准为30毫克每立方米,相当于25PPM的报警值,而实际设定可能过高。此外,还有工地将国家卫生标准设为低报值,而IDLS(立即威胁生命值)设为高报值,这会使得报警时作业人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  

 

针对有限空间作业有哪些重大隐患和安全措施?  

重大隐患包括未办理作业许可手续、现场无持证监护人员、未配备或失效气体检测仪、未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一级环境下冒险作业、二级环境下未通风及人员未戴安全防护装置冒险作业、存在易燃易爆气体环境下的动火作业等。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严格执行作业审批制度,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设置警示标志,加强人员教育培训,以及制定和执行应急措施和方案。尤其强调救援时的安全施救,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避免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扩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