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视频网

安全生产视频教育
高清完整安全视频请下载观看

新员工车间级安全教育培训

1
在线下载列表
下载帮助  充值会员免费下载(高速)

关键词:新员工

时长:24:51    视频格式:mp4    更新日期:2025-05-18

新员工车间级安全教育培训简介:

本次对话强调了车间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安全生产不仅是法规要求,更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石。内容涉及安全意识培养、安全须知、安全行为识别、安全原则、警示标志、劳保用品使用、车间安全知识、防火要求、事故等级划分、工伤认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等11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安全知识体系。强调了先进设备和高效流程需在安全意识的保障下运行,生命安全至高无上,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讨论了事故原因、预防措施、安全管理原则、人员安全管理、安全防护和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强调了日常生活中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最后,提醒大家从惨痛的事故教训中吸取经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鼓励将安全知识融入日常行为,共同营造安全、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  

视频要点

安全生产在车间级的重要性是什么?安全防护设施及检查的要求是什么?  

车间级安全生产不仅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更是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它涵盖了安全意识培养、安全须知、不安全行为识别、核心安全原则、警示标志、劳保用品使用以及车间基本安全知识等多个方面,旨在全方位保障员工的安全。安全防护设施要确保似有似必有,有洞必有盖,防止坠落、脚伤、缠绕、滑落等意外情况发生。安全检查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应做到四查:查现场隐患、查思想认识、查管理制度执行、查事故处理,以全面排查和整治安全隐患。  

 

如何看待安全与生命的关系?  

关注安全就是关爱生命,生命是所有价值的前提。形象地说,生命如同数字“1”,事业、家庭、财富、成就等是后续的“0”。如果生命这个“1”不保,再多的零也失去了意义。法律层面,国家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这意味着在任何生产经营活动中,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具有绝对优先级。  

 

事故的本质是什么?  

事故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因不安全的行为或状态导致超出预期、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产中断等严重后果。海因里希事故金字塔揭示了重大事故背后往往存在大量未遂事故和轻伤事故,说明事故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并强调预防为主,需从源头消除小隐患以防止事故发生。  

 

事故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哪几类?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事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人的因素(如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物的因素(如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缺陷)以及两者结合的综合因素。此外,间接原因也十分重要,包括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原因、精神原因、管理原因等。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知识技能;二是明知正确却因赶进度而省略步骤,存在侥幸心理和冒险行为;三是按个人习惯操作而非遵循规程要求。  

 

如何提升安全意识并实现安全目标?  

提升安全意识需转变观念,从被动“要我安全”转向主动“我要安全”,最终达到“我能安全”。为了实现安全目标,应构建厂级、车间级、班组安全教育体系,确保安全知识深入人心。同时,强调安全生产中的四不伤害原则,并关注危害点、事故多发点和风险等级较高的特定位置或操作,精准识别并有效控制这些点,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如何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生产管理?  

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生产管理意味着落实安全责任到每个人,让安全措施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将安全管理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保持安全监控持续进行,做到处处、事事、时时都把安全放在首位。  

 

人员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什么?十大安全纪律可以概括为哪几部分?  

人员安全管理是整个安全管理的核心,它针对事故4M模型中的四个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即人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较差的管理及危险的环境。十大安全纪律概括为五必须和五严禁。五必须包括遵守规章制度、持证上岗、了解岗位风险、正确佩戴劳保用品和遵守危险作业要求。五严禁则涉及在禁火区吸烟动火、酒后上岗、擅自移动拆除安全装置、触摸无关设备以及串岗离岗嬉闹等红线行为。  

 

车间内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要点是什么?  

电气设备不应随便乱动,故障设备需请专业电工检修;配电箱、开关插座等必须保持完好,移动电器设备时要先切断电源,打扫卫生时严禁用水冲洗或用湿布擦拭电器设备,停电检修时要遮栏带电部分并悬挂警示牌。  

 

从业人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从业人员的权利包括获得合格劳动防护用品、知情权、建议权、批评检举控告权、培训权、拒绝危险作业权、紧急避险权、工伤索赔权及工会监督权等。而义务则包括遵章守规、服从管理、正确使用劳保用品、接受培训掌握技能以及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员工常见的8种不安全行为有哪些?  

不安全行为包括操作错误(如未经许可启动设备、忽视警告信号等)、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如拆除堵塞安全装置)、使用不安全设备(如临时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施)、手代替工具操作、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爬坐不安全位置、未穿戴劳保用品以及不安全装束。  

 

安全生产的三原则是什么?  

安全生产三原则是整理整顿工作地点、保持整洁有序;经常维护保养设备,确保设备良好状态;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安全警示标志的构成要素及功能有哪些?  

安全警示标志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于传递禁止、警告、指令和提示等安全信息。其中,红色代表禁止,黄色代表警告,蓝色代表指令,绿色代表提示。  

 

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员工免受职业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每种防护用品都有特定的防护目的和使用要求,确保全面防护。  

 

生产车间的基本安全知识包括哪些内容?防火安全要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基本安全知识涵盖开工前后的安全检查、用电安全、生产区域行走安全等。例如,开工前要了解任务要求、安全事项并检查防护用品及设备安全装置;完工后要关闭阀门开关、整理工具设备并记录危险物品存放情况。核心内容包括了解燃烧必要条件(可燃物、火源、助燃物),排查潜在火源助燃物,发生火灾时遵循报警的同时扑救,控制火势防止蔓延,先救人后救物,听从指挥有序撤离,防止中毒窒息保护自身安全。  

 

生产区域行走的安全规则有哪些?  

生产区域行走必须遵守安全通道畅通、禁止堆放杂物、走指定通道、横穿通道确认安全、不在吊装作业下方行走停留、不进入挂有禁止通行或危险警示标志区域等规定。  

 

全面预防措施还包括哪些内容?  

还包括严禁携带火源、电话、嬉闹、吸烟,正确穿戴工作服劳保用品,注意电气设备过载风险,搬运物体轻拿轻放,特种设备专人管理定期维护,所有涉及电器设备必须由持证电工操作。  

 

常用灭火器有哪些类型,它们适用于哪些火灾?  

常用灭火器有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等类型。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油类、可燃液体及电器初期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600伏以下带电电器、贵重设备、图书资料初期火灾;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油类、木材、纸张、棉麻等物质的火灾,但不能用于水溶性可燃液体、电气设备、金属及遇水燃烧物。  

 

伤亡事故的等级分类是什么,以及各等级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伤亡事故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四个等级。一般事故是指死亡少于三人,重伤少于十人,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0万元。较大事故的标准为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不足5000万元。重大事故为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不足1亿元。特别重大事故则指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事故。  

 

工伤认定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工伤认定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伤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患职业病的;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下落不明;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此外,还列举了一些视同工伤的情形,如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以及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一些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况,如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条例伤亡的,酗酒导致伤亡的,自残或者自杀的。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  

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多个方面的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酒驾),防火安全(不乱扔烟头,不超负荷用电),用电安全(不撕拉乱接电线),煤气安全(定期检查燃气管道),清洁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减少病菌滋生),用药安全(遵医嘱用药,不滥用药物)等。  

 

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对任何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并列出每个程序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先兆,培养员工对事故先兆的敏感性。此外,要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及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及时报告和排除安全隐患。安全生产还需遵循“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基本原则,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在抓生产的同时兼顾安全,实现全员共同参与和维护的安全保障体系。  

 

如何看待安全事故教训的重要性?  

每一个安全事故的教训都是惨痛的,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无论事故大小,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后果和损失。因此,强调“安全才是真正的效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不仅是安全生产的口号,更是行动指南。通过吸取事故教训,全体员工应将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构建安全、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