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临时用电
时长:1:27:14 视频格式:mp4 更新日期:2024-12-30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解读》深入探讨了全国施工一线临时用电标准的重要性及发展历程,强调了这些标准对提升施工用电安全水平的关键作用。讲解覆盖了标准出台背景、内容修订、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指出组织设计与现场实际不符、漏电保护器使用不当、安全规范理解执行不足等常见问题。陈老师强调严格执行标准对于确保施工安全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监管力度等解决方案。此外,讲座还涉及了施工用电设备防护、外电线路防护、消防及漏电保护等方面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检查标准,呼吁通过改善组织设计、加强安全培训等措施,提升用电安全管理。最后,陈老师对培训班的圆满结束表示期待,鼓励学员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共同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视频脑图
内容要点
临时用电标准的修订背景和现状是怎样的?
自1988年至2023年,临时用电标准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应用和修订过程。该标准从最初的审定到最近的报批阶段,始终致力于提高全国施工现场的用电水平。目前,行业标准的要求远高于国家标准,并且在最近的修订中,虽然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未能涵盖所有方面,但已提出了临时用电管理、组织设计以及配电设施、电器元器件选型设计等四个主要修订内容。标准的颁布时间仍在协调中,预计近期会发布。
临时用电组织设计与现场实体防护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当前施工现场普遍存在临时用电组织设计与现场实体防护不符合的问题,表现为设计往往是根据已有电箱倒编,而非基于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设计,导致设计与现场严重脱节。此外,按照新的要求,大型工程(计算电流达到1000安培以上)应进行专家认证,但目前并未广泛实施。设计中常见问题包括三级配电变为四级甚至五级配电,TN-S设计、多级漏电保护设计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体现,相关计算书缺失或不准确,发电机和变压器设计不全,设备换算错误,三相负荷平衡验算、无功补偿及电压校验不到位,甚至使用经验公式替代理论公式等。
在用电管理方面,应该如何加强检查验收闭环管理以及提高用电档案要求?
在用电管理中,应强调定期检查、复查验收的闭环管理,确保任何检查都有执行、有闭环,避免形式主义的检查。同时,用电档案方面需增加相关用电产品验收要求,如合格证、检测报告等,并加入安全生产协议的要求。此外,还应提升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呼吁恢复电气专业人员在十大员中的地位,让专业电气人员参与组织设计和临时用电管理,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关于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和TN-S标准电箱的规范有哪些关键点需要注意?
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和TN-S标准电箱是施工现场必须遵循的原则,不应在实际执行中丢弃。总配电箱应设置在靠近电源的地方,即变压器或发电机附近,并且总配电柜的设计应符合规范要求,避免出现远离电源中心的现象。对于漏电保护,总配电箱的漏电电流应小于30毫安秒以确保人身安全。分配电箱应设置在负荷集中的区域,并严格遵循总配与分配电箱的比例关系,确保电流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分配电箱中,是否必须设置漏电断路器?
在规范中,分配电箱不一定要求设置漏电断路器,但在某些地区如上海市、北京市等,有规定需要形成三级保护,即分配电箱也需配备漏电断路器。分配电箱的设计应根据实际设备数量来排布回路,内部可以使用普通的断路器而不带漏保,但短路、过载和隔离功能必须具备。
施工现场配电箱的设置要求有哪些?
施工现场的配电箱需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如固定电箱高度应在1.4至1.6米之间,以便于操作且防止人员攀爬;分配电箱有动力、照明和动作合用三种类型,选择时要注意型号匹配和实际用电需求,避免资源浪费。此外,所有配电箱均应进行组织设计,确保合理性和经济性。
如何实现漏电保护的合理级差配合?
在设计漏电保护系统时,要确保各级漏电断路器的时间和电流参数形成合理配合,例如,末端设备采用30毫安0.1秒的漏电断路器,二级箱可采用75或50毫安0.2秒,总配则可设为100毫安。这样的配合可以避免越级跳闸导致的停电范围扩大和查找困难。
对于不同类型的漏电断路器,有何选择依据?
在选择漏电断路器时,要根据供电系统的特点(如三相四线制、三相三线制),以及设备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是使用电磁式还是电子式的剩余电流保护器,并关注其国家标准规定的报废年限。同时,对于长期运行的设备,要特别注意检查漏电断路器的功能是否正常,比如能否进行漏电试跳等,以保障安全。
B型漏电断路器的作用是什么?
B型60断路器主要用于滤波,它会过滤掉其他脉动波形,只允许正弦交流电通过,这样就能确保在出现非正弦交流电时,漏电断路器不会误跳闸。
医院和塔吊等设备使用的漏电断路器参数有何不同?
医院中的CT机、核磁共振设备要求使用30毫安0.1秒的漏电断路器;而塔吊等变频设备则通常采用A型漏电断路器,对于脉动直流电流有效。此外,针对特定设备如音乐喷泉、游泳池、胃镜等,需要使用不同参数(如15毫安、10毫安0.1秒等)的漏电开关以满足其特殊要求。
对于大型非变频设备如何选择漏电开关?
对于大型非变频设备,比如塔吊、施工电梯、静压桩机等,不能盲目加大漏电开关参数,而应考虑线路电流和时间关系,并通过计算电机线路参数来选择合适的漏电参数大小。若不会计算,可采用逐步加大漏电参数的方法,即先尝试较小值(如30毫安),若不跳闸则逐步增加至50毫安、75毫安等,确保漏电开关在实际使用中能有效保护设备。
TN-S系统的使用规定是怎样的?
TN-S系统在施工现场的使用至关重要。根据最新规范,从2011年11月1日后,新建房屋建筑工程基本要求采用TN-S系统。检查时要注意,独立安装的变压器供电系统必须采用TN-S制式,若现场与原有系统保持一致,则应确保符合TN-S系统的要求,否则将被扣分。同时强调,TN-S系统中的工作基地(PEN线)不能断线,且要确保从总配电箱到开关箱以及设备外壳都有良好的接地连接。
在检查钢筋机械时,为什么要注意设备外壳的防雷接地?
因为按照国标规定,在雷暴日数达到一定要求的地区,需要对防雷接地进行严格检查。比如在雷暴日大于90天的地区如广西南宁、云南海口等,即使四线电缆接入设备,也必须确保设备外壳良好接地,以防止感应雷电波侵入电路造成设备损坏。
如何根据雷暴日的不同要求设置防雷高度?对于脚手架的防雷措施有哪些特别要求?
防雷高度的设置应参考当地的实际雷暴日数和国标要求。例如,在某些地区雷暴日数远超90天,即使建筑物高度较低也需要采取防雷措施,而像甘肃青藏高原等地区,只有很高的建筑物才需要防雷。因此,要根据具体地区的雷暴日数据来合理设定防雷装置的高度。脚手架防雷时,需利用转角处突出的外立杆,在最底部二三十公分处与防雷接地主筋做电气连接,使用扁铁而非绿黄线或电源线进行连接。悬挑式脚手架需在底部每隔一定距离(如50米)增设防雷连接,并确保与楼层防雷组件电气相连,同时注意在可能产生电磁感应的高电磁波环境下,工人应采取绝缘防护措施。
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防直击雷主要通过安装避雷针等防雷装置,而对于防感应雷,则需要在电路中加入浪涌保护器(SPD),它可以有效防止雷电波沿线路侵入电路,保护电器设备不受损害。
施工中如何正确使用漏电开关以防止触电事故?
80年代后,漏电开关被广泛应用于施工现场,以补充和增强接地保护,减少触电事故。在使用过程中,应确保漏电断路器参数符合规范要求,如选用30毫安/0.1秒的漏电开关,并注意区别于部分非法改装或假冒的漏电开关,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施工电梯的电箱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施工电梯的电箱应做到一机一箱,且不应将两个轿箱内的电箱合并使用。即使电箱中加了漏电断路器,也需确保是30毫安0.1秒规格的才能视同开关箱。
为什么建议管控电动车进入电梯轿厢,并要求交出钥匙?
管控电动车进入电梯轿厢是因为安全事故频发,如工人误操作导致电瓶车连人带车坠楼。要求交出钥匙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保障安全。
针对桩机的安全隐患有哪些具体措施?
建议桩机至少设置一个重复基地,选择工地桩基碰不到的角落,用角钢打入地下确保电阻小于10欧姆,并引出足够长度的电缆以满足移动需求。同时强调要检测桩机的地能力,避免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的倒塌事故。
检测单位在建筑施工安全中的责任是什么?
安检部门应加强对检测单位的监管,确保检测单位能提出真实有效的检测报告,避免出现检测不全、使用虚假数据等问题。
在建工程中,如何避免因手续不全导致的安全隐患?
应严格监管施工现场,尤其在项目未报建、边打桩边做手续的情况下,更要加强管控,以防因赶进度而忽视安全措施。
对既有建筑处理和混凝土搅拌站的安全监管有哪些要求?
要求监管部门即使在没有报警的情况下也要加强监管,特别是对于未报建的建设工程,要确保所有设施符合TN-S系统要求,包括漏电开关、P线连接等,并对混凝土搅拌站存在的TT系统、无PMS-S保护系统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
移动电箱在专工机械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混凝土机械在安全防护方面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移动电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设置重复接地,随机电箱内部混乱,缺乏P线,以及未配备漏电保护系统等安全设施。混凝土机械重点检查移动电箱、固定电箱的高度、漏电参数、P线到位情况、重复基地的有效性以及漏电保护系统是否完整有效。
施工机械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有哪些要求?
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如电焊工需穿戴绝缘手套和绝缘鞋,确保两道防线防止触电。同时强调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的漏电保护措施要到位。
外电线路防护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外电线路防护要坚持保持安全距离、加盖绝缘材料及设置照明的原则,并确保施工现场照明开关箱独立设置且符合安全电压标准,同时严格执行对高压触电隐患的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