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视频网

安全生产视频教育
高清完整安全视频请下载观看

电气安全常见隐患与风险剖析(1)

1
在线下载列表
下载帮助  会员免费下载

关键词:电气 常见隐患

时长:14:48    视频格式:mp4    更新日期:2024-12-05

电气安全常见隐患与风险剖析(1)简介:

电气安全是确保作业安全的重要方面,涉及电击伤害、电弧伤害及电气火灾等潜在风险。为防范这些事故,实施了三大类措施:基本保护、故障保护和电气隔离。基本保护着重于使用绝缘、防护和隔离物理障碍来保护人员免受带电部分伤害;故障保护则通过安装过电流保护装置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漏电保护器)防止设备在故障状态下带电,确保人身安全;电气隔离则利用隔离变压器转换电能,有效避免直接触电风险。对话还强调了不同接地系统(如TN、TT系统)在特定环境下的重要性,以及在特殊场所应用低安全电压和实施剩余电流保护的必要性。最终,强调了遵守国家标准和正确安装设备对于预防电气事故的关键作用。  

视频脑图

         

内容要点

电气安全可能造成哪些后果?  

电气安全可能造成三类后果。第一类是电击伤害,即电流通过人体导致灼伤、肌肉痉挛等问题,尤其担心的是电流引发心脏纤维性室颤,导致血液停止循环,对人脑危害极大。国际电工组织规定,通过人的心脏的电流小于30毫安时危险性相对较小。第二类是电弧伤害,在带电状态下合闸或断开电路时,电弧产生的高温可使空气电离并迅速膨胀,造成严重烧伤。第三类是电气火灾,由于电气线路或用电设备管控不当,可能引发火灾,根据公安部消防局数据,2015年全国较大以上的火灾中有56.3%是由电气原因引起的。  

 

如何预防电击事故?  

预防电击事故主要采取三大类措施。第一类是基本保护,通过绝缘层、防护罩、围栏等方式将带电部分隔离,确保人无法接触。例如,电器的外露导电部分都有绝缘处理,且设备外壳通常有保护壳以防止意外触电。第二类是故障保护,为可能带电的故障状态设备设计自动断电机制,如使用过电流保护器或熔断器,在外壳意外带电时能迅速切断电源。第三类是剩余电流保护,即通过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或漏保)感知电流回路异常,一旦发现漏电立即断电。此外,还可以采用二类设备、安全特低电压以及在特殊危险场所使用隔离的安全变压器等方式来提高用电安全。  

 

电气隔离是如何实现安全用电的?  

电气隔离是通过隔离变压器将电进行转换,使得隔离变压器之后的电路不接地,这样当人接触到时不会形成通路导致触电。此外,非导电场所的设计也很重要,例如使用不导电材料构建房间,确保电流不会通过人体,从而提高安全性。等电位连接也是关键措施之一,比如卫生间中的洗手盆下方的等电位连接端子箱,将浴室内部连成一个整体,即使发生漏电也能保证各部分电位一致,减少触电风险。  

 

TN系统中如何实现设备外壳意外带电时的自动断电保护?  

在TN系统中,设备外壳通过PE线接地。当设备外壳意外带电并发生漏电时,电流会迅速通过PE线流回电源,由于金属导线电阻很小,故障电流会非常大。这时可以在设备上安装带有过电流保护功能的空气开关、塑壳断路器等过电流保护装置来自动断开电路,确保人员安全。  

 

TT系统中的漏电保护如何实现?  

TT系统电源端和设备金属外壳都直接接地。当发生漏电时,电流需经过两个接地电阻才能流回电源,导致故障电流相对较小。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仅依赖过电流保护装置,而是需要配合使用漏电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该保护器通过检测线圈感应电流差值来判断是否发生漏电,当达到设定参数时会立即跳闸断开,从而实现漏电保护。  

 

TN系统和TT系统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是什么?  

TN系统在发生故障时,因其回路阻抗小,接地故障电流大,可以采用过电流防护电器进行有效防护。但TN系统需额外引入一根PE线,成本相对较高。而TT系统由于不需要额外引出保护线,成本上可能占优势,但在设备外壳漏电时,需串联两个接地电阻,导致故障电流较小,因此更适合采用漏电保护器进行保护。实际应用中,TN系统常见于大部分企业,而TT系统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漏电保护措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