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45:22 视频格式:mp4 更新日期:2025-02-13
《无锡市2025年开工第一课—冶金等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事故防控要点》强调了复工复产期间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从专家技术、事故调查、企业出身、行政执法和产品策划五个方面出发,为听众提供了权威且实用的安全指导。讲座中,主讲人指出了复工复产期间的四个常见误区,并分享了三个关键收获,强调了有效防控事故的关键在于聚焦于险情管理。他提倡通过制定险情处置卡等方式,从风险报告入手,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最后,主讲人以蛇年大吉的美好祝愿,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安全、健康、顺利的美好愿景。
视频脑图
内容要点
问:复工复产阶段是否不会发生事故,真的是这样的吗?
答:根据相关不完全统计,春节之后的复工复产阶段是安全事故多发期,不仅天南海北各省份都有发生事故,且往往造成群死群伤。企业可能会因此被追究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公职人员也会受到问责。因此,复工复产阶段并不是不会发生事故,而是事故发生的概率较高。
问:您所在的企业为什么一定会发生安全事故呢?
答:这是一个肯定的结论,基于墨菲定律(凡是可能发生的事故一定会发生)和海因里希法则(安全金字塔)。按照海因里希法则,每一起死亡事故背后有数十起伤害事故、数百起未遂险情以及数千起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只要企业不停止生产运行,这些不安全因素就存在并可能积累,当达到一定量级时,就可能发生事故。
问:那为何企业要做复工复产的“六个一”工作,如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制定方案等?
答:虽然表面上看“六个一”只是形式,但其背后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活动识别并消除潜在的风险。形式上的“六个一”若能与实质内容结合,就能更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率,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所以,企业不应仅关注形式,更要关注这些活动背后的内核价值。
问:风险都是来自于员工在复工复产的阶段,是吗?
答:虽然员工节后综合症是导致复工复产阶段事故的一个原因,但并非唯一或直接原因。将风险完全归咎于员工是常见的误区。实际上,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员工从节日状态快速切换到工作状态,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病状”并期待自愈。因此,不应过度放大员工节后综合症的影响作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问:这起事故是否主要由员工操作不当引起?
答:员工在操作过程中确实存在失误,比如在设备维修和生产组织上的决策失误,但事故的核心原因并非仅限于员工行为,而是更深层次的责任认定和法律风险问题。
问:该企业作为纳税大户,在安全管理上有哪些问题?事故发生时,企业是否忽视了必要的安全检查和准备?
答:华业铸造厂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监控报警装置未正常工作、面对重大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处理等问题,这显示企业在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机制上存在问题。是的,在开工初期,企业明显忽视了必要的安全检查和准备,从交接班结束到开炉的时间间隔过短,表明设备状态未达到安全标准。
问:为什么在发现险情后,管理层没有立即采取停炉措施?
答:管理层出于经济考虑,选择在完成当前作业周期后再进行炉体维修和更换设备,从而导致了风险进一步升级并最终酿成事故。
问:焊接新氧枪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在焊接新氧枪的过程中,现场作业没有方案,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且在临时发现冷却水管软管损坏的情况下,仍然盲目进行焊接作业,这些都凸显了企业在安全管理和操作规程上的严重缺失。
问:在事故发生时,他们采取的决策方式是什么?
答:当时维修工在19分钟内完成软管连接并开启氧枪进回水冷却水阀门,由于铜头在1500度高温下烘烤过久导致脱落,冷却水进入颅内引发第一次爆炸,并进一步造成冷却水系统损坏,最终酿成更大规模的爆炸。
问:这起事故中企业有哪些违法行为?事故发生的根源还有哪些问题?
答: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向地方应急部门谎称只有两人受伤,存在瞒报行为,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这种行为可以直接入刑。同时,企业总经理助理破坏现场监控视频硬盘格式化并拆除硬盘,也属于破坏现场证据的行为。华业铸造厂自行设计、安装和增设了氧枪,但未经过专业设计,缺乏必要的安全装置,如独立冷却水系统的流量监控和连锁保护,导致设备带着重大事故隐患长期运行。
问:对于此次事故,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答:企业在收到红色警报的情况下未能及时闭环处理隐患,且新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导致维修人员不具备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现场缺乏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叠加产生了这起事故。
问:复工期间典型安全事故的起因是否有规律性?
答:梳理九起典型事故发现,它们均源于设备开炉、深井铸造、检修处置、有限空间作业等过程中的安全附件缺失、故障维修方案缺失、违规动火作业等问题,反映出复工复产阶段的核心风险在于变更管理,包括人员变更、生产组织变更、设备启停状态变更、工业高风险作业变更、物料变更及环境应急变更等方面。
问:复工复产阶段人员变更管理应由哪些部门负责?
答:人员变更管理主要涉及人力资源部门和生产部门,需关注节后人员到岗情况,特别是关键岗位如安全员、特殊工种、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等的到位情况及顶替对策措施。
问:生产组织方面的变更主要由哪个部门负责,会涉及哪些具体内容?
答:生产组织变更主要由生产部门负责,其中涉及到生产要素的缺额情况,如生产人员、部件、物流匹配度、仓储匹配度、能源匹配度和工期等,这些都与复工复产事故直接相关,需要逐一排查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问:在工艺和作业方面变更时,主要由哪个部门负责,并需关注哪些风险及对策措施?
答:在工艺和作业方面的变更主要由技术研发部门、生产部门或工程部门负责。需要关注的风险包括变更工艺后的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等人员站位风险、机械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同时,也提及了两个高风险的危险作业——有限空间作业许可和动火作业许可作为参考。
问:设备变更时应由哪个部门负责,如何确认设备的安全状况?
答:设备变更主要由设备部门负责,安全部门可以协助进行辅助工作。对于所有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确认,需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检查表逐一对应并进行确认。提供的例子中罗列了三十几个对应的检查表供参考使用。
问:物料变更时涉及哪些部门及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哪些?
答:物料变更主要涉及采购和仓储部门,变更管控部门需关注物料规格变更带来的风险,如运输、吊装、使用方式的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还包括包装方式、储存场所、装卸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变更及其对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问:环境与应急方面的变更应由哪个部门牵头负责,具体涉及哪些内容?
答:环境与应急方面的变更建议由安全部门牵头负责。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环境布局、位置等变化以及外部环境如天气变化的影响。天气变化时人的行为会变,因此需要同步调整变更后安全对策措施,同时统计应急装备情况。
问:对于安全基础扎实的工贸企业,最便捷高效的防控事故建议是什么?
答:根据事故发生的机理图,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聚焦于管控险情,而非全面管控所有环节。按照海因里希法则,越靠近事故发生源头,防控成本和难度越大,所以经济有限的情况下,应将安全投入集中到最可能引发事故的环节,即险情管理。
问:在有限的经济形势下,作为安全部门负责人或安全分管领导,2万元的安全投入应投向何处最能防控事故?
答:最有效的做法是将这2万元投入险情管理,因为按照海因里希法则,聚焦于管控险情可以更高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通过制定险情处置卡等方式,提高对早期险情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问:险情处置卡应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答:险情处置卡应详细列明项目的各个步骤,包括险情的发现、疏散、救治、排险、警戒、指挥、协调和恢复。横向需要明确处置步骤、负责人、应急物资装备的位置及联系人,同时要注意每一步可能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对应的注意事项。
问:险情处置与事故应急有何区别?
答:险情处置是在火势不大或可控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而事故应急则适用于火势大无法控制或人员高处坠落等紧急情况。险情处置的目标是防止事态扩大造成更大损失,而非处理已发生的致命事故。
问:如何有效利用风险报告进行险情处置卡制作?对于风险报告的应用有何要求?
答:可以参考江苏省最新发布的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目录,利用风险报告中的204项风险点作为基础,从通用风险开始,逐个选取并制作险情处置卡。即使进度较慢,一年也能积累十几张卡片,这将成为真正抓手,并且成本较低。要求工业企业按照规定,在二月底前完成风险报告的编制工作,并扎扎实实地做好风险辨识。通过深化风险报告的应用,生成险情处置卡,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问:复工复产阶段需要注意哪些风险点和解决方案?
答:复工复产过程中,除了关注安全生产外,还要警惕法律风险,尤其是管理层。核心风险来自于变更管理,尤其是六套工具的应用。最有效便捷的解决方案是制作和执行险情处置卡,管理层和主要负责人需带头立即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