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分部分项工程
时长:3:06:52 视频格式:mp4 更新日期:2024-10-23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解读着重强调了风险跟踪、隐患治理和基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在安全生产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案例分析,突出了正确识别风险源、实施有效的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周教授解读了微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强调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必要性,并运用海因里希法则提出了事故预防策略。此外,讨论还涵盖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与微大工程管理制度的关联,以及其对于预防基坑工程事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通过分享事故案例,强调了加强风险识别、分级、隐患排查及管控措施执行的重要性,旨在提升安全监管人员对微大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解和风险意识,以期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符合发展规律并满足法律要求。
视频脑图
内容要点
问:周教授,您将为我们分享哪两个主题的内容?
答:我将分享两个主题的内容,第一个是关于微大工程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的解读,第二个是针对基坑工程的安全管理。
问:这个培训主要是面向哪类对象?
答:这个培训主要是为政府监管人员准备的,但同时也会兼顾到涉及微大工程的专业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
问:微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是什么?微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微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是一个规范性文件,由建设部发布,旨在加强和规范微大工程的安全管理,提升伟大公司的安全生产水平。该指南作为建筑市政行业五方责任主体、政府监管人员以及第三方(如监测咨询单位)共同的工作基础,规定了微大工程专项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微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核心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微大工程在施工前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二是超过一定规模的微大工程,除了编方案外,还需要聘请与本单位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专家进行论证审查,以确保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问:指南规划了多少类微大工程方案及其编写内容?
答:指南规划了九类微大工程方案的编写内容,并详细列出了这些内容,包括基坑工程、模板支撑体系工程、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工程、案外工程等六项,以及其它三项(建筑幕墙安装工程、人工挖孔桩工程、钢结构安装工程)和水下作业工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工程等六项,共计九项内容。
问:指南对31号文有哪些补充和完善?
答:指南是对31号文的第二条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在基坑工程的工程概况部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和规定,为编写方案提供了更好的指导。
问:指南是否可以直接指导施工?
答:指南并非直接指导施工的作业性文件,它列出了需要包含的内容,但对具体的表达形式、顺序及具体内容没有做出规定。施工方案编制人需要结合指南来编写方案,同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问:对于复杂工程,在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时有何建议?
答:对于复杂工程,建议不要简单地将指南中的九章直接对应到方案中,而应根据工程特点合理安排章节结构,例如将设计方案单独成章,并将风险辨识和分级、监测监控措施等内容作为独立章节编写,以确保方案的清晰性和实用性。
问:在陈大伟教授分析的事故原因中,方案相关的问题占据了多大的比例?
答:根据陈大伟教授的分析,方案相关的问题占据了9%的比例。
问: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执行规范和编制方案?方案不完善或者错误执行会带来什么问题?
答: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依据方案来施工,而不是直接拿规范去写路。方案不完善或错误执行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比如比例较高的事故案例就与此有关。
问:这次出台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的意义是什么?
答:指南的意义在于它是全国施工企业、设计单位及高校研究机构多年对微大工程施工管理经验的阶段性总结成果,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进一步完善了伟大工程管理制度。
问:编制指南时考虑了哪些重要要求和内容?
答:编制指南时参考了2004年以来的经验积累,包含了九类微大工程,每类工程都有详细的专项方案内容,并强调了风险辨识与分级的重要性。
问:专项施工方案中验收内容有何新要求?
答:新的验收内容明确了微大工程验收应区别于传统检验批质量验收,尤其是基坑工程的验收需关注水平位移、沉降、周边环境保护(如建构筑物沉降)以及支付结构受力监测等方面。
问:如何理解并落实“风险辨识与分级”这一要求?
答:落实这一要求需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矩进行风险评估,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来制定风险清单和管控措施。例如,可以采用风险矩阵法对基坑工程中的坍塌风险进行分级,识别风险因素并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措施。
问:基坑工程的主要验收指标有哪些?
答:基坑工程的主要验收指标包括四个部分:并行指标、力的变化、周围环境成像的变化以及整个基坑支护结构本身的完整性。
问:为什么传统的桩打设数量、直径和长度并不能确保基坑安全?
答:传统的桩打设并不能全面反映基坑变形是否得到控制,也无法保证整体基坑的安全性,因为这只是基坑支护的一部分,支护结构的完好性并不代表整个基坑的安全。
问:编制基坑工程验收指南的依据是什么?
答:编制指南的依据是设计要求,验收时会依据设计图纸、控制指标(如变形、受力等要求)以及技术交底材料等九项内容来进行验收。
问:验收程序中涉及哪些单位及人员参加?
答:验收程序明确了具体的参与单位及人员,并制作了一张表格详细列出,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明确分工和责任。
问: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答:验收内容涵盖了87项具体事项,验收时需逐一核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填写验收结果,同时签署验收意见,确保操作性强且简明扼要。
问:应急预案中的应急措施应如何针对性处理微大工程中的重大隐患?
答:针对重大隐患,预案应提前采取措施,例如基坑工程中变形过大时,应设定报警值和控制值,达到报警值时采取停止相应部位土方开挖、加强监测等措施,而达到控制值时则需停止施工并进行加固处理。
问:预案编制中如何突出重点和针对性?
答:预案编制将重点放在了重大隐患和事故的应急措施上,通过分析以往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如内容过多而缺乏针对性,本次指南强调突出重点、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减少一般性措施的冗余。
问:如何实施和落实《基坑工程细则指南》?
答:实施指南要求提高认识,严格贯彻执行;加强督促指导,确保相关单位按要求落实;同时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升一线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方案编制水平。
问:在微大工程管理制度中,专家论证的作用是什么?当前专家在制度执行中的角色是怎样的?
答:专家论证在微大工程管理制度中的核心作用是把好方案关,确保方案的质量,防止有缺陷的方案流入执行过程。这个制度赋予了专家很大的权利,如果专家认为方案不行,则有权否决,同时,施工单位不采纳专家修改意见还可能遭受处罚。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部分专家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履行职责,导致一些工程事故中方案存在问题。在这样的制度下,相关专家应当受到处罚,但目前的事故调查报告中往往没有涉及专家的责任追究。
问:如何从三个方面来加强方案的质量把关?
答:首先,方案中应明确写出所有必需的内容,尤其是针对关键技术和操作指南;其次,方案的编写和审批人员需要确保内容清晰易懂;最后,在专家论证环节,重点审查方案是否写清楚且正确无误。
问:针对基坑工程安全管理,有哪些典型事故案例?
答:分享了几个典型的基坑工程事故案例,如桩锚支护失效、放坡开挖不当等,虽然这些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较大。强调了开展双预防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关政策依据和技术管理措施,通过分析案例探讨如何应用这些措施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问:海因里希法则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选择29这个数字而不是30?
答:海因里希法则是一个基于大量事故统计得出的结论,它表示在一个企业中,如果出现了300起隐患或违章,非常可能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以及1起重伤或死亡事故,比例大约是300比29比1。选择29是因为30与29的比例更容易记忆,并且如果改为30,就不再是海因里希法则了,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混淆。
问:从理论上讲,如何通过处理隐患避免事故发生?
答:理论上,如果能针对并处理一系列引发事故的问题,就可以避免事故发生。但实践中,即使采取了支付措施(即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仍有可能发生较大以上事故。
问:实际案例中,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前有哪些迹象?
答:在基坑工程事故中,通常会伴随一些过程和响动,例如支撑失效时可能会出现响声或冒火现象,这为人员撤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只要采取了有效的支付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迹象,较大以上事故是相对可以避免的。
问:目前针对预防基坑工程事故的主要政策依据是什么?
答: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该机制已入法,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且违反将面临处罚;二是建设工程管理制度,自2004年实施至今已有丰富经验。
问:双预防工作机制与安全生产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及最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都强调了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并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提出了明确的职责要求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问:对于隐患的理解有哪些要点?
答:隐患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基坑变形过大是风险,而超过一定阈值(如2公分)则演变为隐患。同样,基坑外边有水可能漏水是风险,一旦漏水则变为隐患。
问:风险和隐患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风险是指一种可能性,而隐患则是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可能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管理上的缺陷,它增加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问:如何理解事故?
答:事故是指预期之外发生的,造成人身伤害或经济损失的事件。
问:风险分级是否统一?
答:目前风险分级并不统一,例如北京市有按极高、高、中、低四级划分的方法,而在安全风险管理实施指南中则是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四类,但两者可以对应起来理解。
问:隐患是如何分级的?
答: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两级。其中,一般隐患是指危害较小且能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隐患则具有较大危害性,难以立即整改。
问:风险分级的过程是什么?
答:风险分级是通过辨识、确认和描述风险,并运用风险评估技术确定风险源等级的过程,包括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
问:风险分级管控是如何进行的?
答:风险分级管控是依据风险等级制定和实施应对措施,进行风险监测,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及应对措施,以限制风险可能导致后果的可防可控范围。
问: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原理包括首先识别工程中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分级管控;其次,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预防措施防止风险穿透管控,确保安全。
问:微大工程管理制度的组成有哪些?
答:微大工程管理制度由37号令及其补充文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重大隐患判定标准等组成,还包括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实施细则和操作规定。
问:微大工程管理制度与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关系如何?
答:微大工程管理制度是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初级阶段,其分级相对较少且指标单一,但在主体、客体联系及工作机制建立方面与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存在相似性。
问:基坑工程管理涉及哪些风险源和风险因素?
答:基坑工程管理涉及的风险源主要包括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其中以基坑坍塌为主要防控对象。基坑工程的风险分级可依据深度、周边环境、地层条件等因素进行确定,并随施工过程动态调整风险等级。
问:在事故案例中,是否通过预防措施可以避免事故发生?
答:是的,通过分析案例,如果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实现了双预防工作机制并采取了V DX工程管理制度要求的措施,那么这些事故本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在一个局部加深近3米的坑挖掘过程中,遇到地下水问题后,虽然采取了超清新降水措施以防止塌方,但当砌墙挡土时,由于对风险源认识不足和管控不到位,导致土墙无法有效抵挡土体滑落的压力,最终造成人员伤亡。
问:这个案例中的风险源有哪些?
答:风险源包括基坑坍塌和砖墙坍塌,现场上的砖墙不能承受水平力,存在土坡失稳、渗水以及砖墙承担水平力过大的风险因素。
问:该工程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方面有哪些问题?
答:该工程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上存在严重缺失,没有进行专项方案设计,也没有进行专家论证,管控措施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彻底,施工人员无方案施工,且现场存在明显不安全状态,如垂直开挖和渗水现象。
问:对于自然放坡的基坑工程,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
答:自然放坡的基坑工程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确保自然稳定的状态。若坡度不合适或未达到稳定条件,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即使基坑深度不大,也要按照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对特定条件下的基槽(如超过2米未支付的基坑)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管控,必要时采取支护措施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