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1:28:14 视频格式:mp4
更新日期:2024-08-25
爱信苏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注重打造无伤害工作环境,通过实施27项体感教育项目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公司秉承安全至上的原则,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与政府合作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确保员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2023年,苏州在吴中区举办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重点测试应急预案有效性,规范应急管理和响应流程,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演练聚焦有限空间与动火作业事故救援,强调安全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和严格执行安全确认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与专业解说,全面展现应急处置流程和技术要求,凸显了演练的针对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灾害事故防范、处置和应对能力。
视频脑图
内容要点
安全道场内的体感教育项目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安全道场内设置了多种体感教育项目,共有27项内容,如劳动保护用品佩戴重量物操作项目、触电体感项目、滑凸体感项目、危化品爆炸体感项目以及火灾报警器体感项目。每项都通过模拟真实的危险情境,让员工亲身体验潜在的危险状况,以此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增强其对安全规章制度的理解和遵守意愿,最终实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目标。
本次演练的目的及参与单位有哪些?
本次演练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苏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吴中区人民政府承办,得到了众多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与协作。目的是为了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公众安全意识,通过模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情景,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响应程序,全面提高市区、镇两级政府对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席演练的重要领导来自苏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如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支队等,共同见证了此次演练的重大意义与成果。
爱信苏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如何通过体感教育项目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爱信苏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致力于创建无伤害的工作环境,并为此设立了安全道场,其中包括27项体感教育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劳动保护用品佩戴、触电体验、滑凸物体感知、危化品存储与爆炸体感、火灾报警器体验等多个方面。例如,通过劳动保护用品佩戴项目,员工能够明确劳保用品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触电体感项目则让员工亲身感受触电带来的危险,从而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此外,公司还定期为骨干员工进行安全重点教育,不断强化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本次演练的主要议程有哪些?为何要在吴中区举办这次演习活动?
本次演练共分为四个议程。首先是吴中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黄海红致辞,接着进行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和动火作业事故的应急救援演练,随后请专家进行点评,最后由苏州安委办主任、市应急局局长潘春华同志发表讲话。苏州市将此次演练活动安排在吴中区举办,旨在肯定该地区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成绩,并借此激励其未来的工作。通过此次活动,旨在检验并提升吴中区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能力,以及协同救援、科学处置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有何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发展要安全”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安全生产第一、预防为主原则,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强化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吴中区在应急救援方面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发言人:吴中区围绕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应急队伍三个准备维度,着力推进应急预警、指挥、救援和保障四大体系建设。他们建立了综合、专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应急救援队伍,不断提升协同处置能力,并致力于形成多方联动、层层带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什么是有限空间及其存在的安全风险?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人员进出受限、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等危险有害因素的空间。进行此类作业时,若通风不良易导致中毒乃至窒息事故。据统计,自2013年至2022年间,我国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高达95起,死亡人数357人,其中近九成的事故是由于盲目施救造成的。
如何防止有限空间作业中的盲目的施救行为?
为了防止有限空间作业中出现盲目的施救行为,企业必须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确认、许可等管理制度,加强安全责任管理和过程管控,确保作业的安全稳定。同时,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需审查资质,作业前需与承包方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对承包商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作业时应执行严格的作业方案和技术交底程序,确保所有参与人员都清楚作业内容、潜在风险和应急处置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原则有哪些?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遵循“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作业前必须检测氧气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以及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确保其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此外,在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可能危及安全的设备、设施、物料及能源,应采取可靠隔离措施,并上锁挂牌。
有限空间内发生事故时应如何实施非进入式救援?当有限空间内发生严重事故时,应该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
非进入式救援是在有限空间外,救援人员借助相关设备与器材,安全、快速地将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转移至有限空间外的一种救援方式。这种救援方式的前提条件包括:一是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已佩戴全身式安全带并通过安全绳索与有限空间外的挂点可靠连接;二是受困人员所处位置与进出口之间畅通无障碍物阻挡。首先,接到事故报告后,企业应迅速上报总经理并联系专业救援力量,如拨打119、120、110等求救。其次,相关部门如粤西街道和吴中区应急管理局需出动前往现场进行处置,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具体情况以便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随后,消防救援队伍迅速抵达现场,运用专业救援技术和设备(如三脚架、拉梯、救援绳、送风机、担架、警戒标志等)进行有序高效的救援行动,确保及时挽救被困人员的生命。
本次演练模拟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被认为是错误的做法?
本次演练模拟了承包商工人在污水池清淤作业时因通风、检测和防护不规范导致一名作业人员中毒昏迷的事故。在此情况下,池外人员未正确评估风险便盲目进入池内施救,后续到场的企业安环部门人员也仅使用简易呼吸防护装备便进入池内,这导致四名施救人员均因吸入有毒气体而昏迷被困,形成了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
案例4涉及哪些重大安全事故?
案例4中,首先是在2022年5月17日8时54分,福建红庙岭海峡环保有限公司外包作业人员因违规使用氩弧焊对除臭设施风管漏点进行焊接时发生了燃爆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其次是在2022年3月14日,内蒙古包头的一家公司检维修作业过程中,由于热切割作业和高处作业人员未经考核、无特种作业资格而违规操作引发火灾,不幸导致7人死亡。
如何确保动火作业安全合规?
为了确保动火作业安全合规,企业需审查承包商资质,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作业人员保险、安全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装备及人员资质证书和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在作业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管理职责。同时,必须对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涵盖动火作业安全基础知识、安全管理、操作规程、个人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此外,动火作业审批过程中还需考虑是否制定了作业方案、配备了具备专项安全培训的专业人员、配备了满足作业安全需求的设备设施等因素,并强调动火人必须遵守“四不动火”原则。
动火作业前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在动火作业前,必须清除动火现场及周围的易燃物品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并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以满足现场应急需求。具体来说,距动火点30米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气体,距动火点15米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液体;动火现场及周围5米范围内应清除易燃物品,动火点上方、下方和10米范围内不应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或喷漆作业,也不应进行可燃性粉尘清扫作业。同时,动火作业需要获得签发的动火许可证,并在审批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执行。
面对突发事件时,各级政府部门如何高效协同应对?
当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需快速响应并启动应急预案。例如,祁安环市在接到灾情报告后迅速向公司领导报告,并启动了公司的消防系统和疏散广播系统引导人员疏散。同时,向上级部门和消防部门报警求援。在事故初步得到处理后,上级部门根据信息研判并及时升级响应级别,调集更多救援力量前往现场,并密切关注事故态势及处置进展。在实际操作层面,消防救援队伍和环境监测机构密切协作,通过远程供水泵组等先进设备提供高效稳定的水源支持,确保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灭火机器人在本次火灾救援中的作用是什么?
灭火机器人在这次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其流量大、机动性强、安全度高的优势,在大型建筑、锅炉厂房和石油环保火灾中表现出色。本次现场支援的美国进口萨迈特灭火机器人拥有80每秒的流量、180米的无线遥控距离、10公斤的额定工作压力、10公里每小时的行走速度和35度的最大爬坡度,能够有效扑灭火灾并控制火势。
消防救援部队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火场环境进行救援?
面对高温、热辐射及火势不确定性等极端环境挑战,消防救援部队进行了科学评估与严谨规划。例如,在此次演练中,救援团队利用高喷车、移动水炮等设施对火势进行初步压制,并通过设置水枪掩护,由搜救小组携带生命探测仪深入火场核心区域搜救被困人员。他们深入险境展开紧急救助,发现并营救了多名因火情无法行动的被困工人。
本次综合演练的主要目标和成效有哪些?
本次演练以真实生产安全事故情景为基础,通过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救援和厂房火灾扑救两部分内容展现了应急救援综合响应的能力。演练过程中,不仅注重了专业技术操作展示,还实现了跨部门联动与协作,体现了应急响应速度快、协调能力强的特点。演练结束后,通过专家点评和领导讲话,总结了演练的成功之处,提出了未来改进的方向,并强调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性,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